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学术会议
投稿系统

生物活性小分子专业委员会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生物活性小分子专业委员会大事记

 

 

 

一、生物活性小分子专业委员会简介

 

 

      生物活性小分子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8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的关心领导下发展迅速,在相关领域开展协同合作学术团体的作用日益显著。深入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疾病防控的战略目标之一,同时寻找和转化特异有效性药物等治疗靶分子的社会需求则显得非常迫切。生物活性小分子通过协同、拮抗、修饰而形成的复杂调节网络广泛参与病理生理过程,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些年来,我国从事生物活性小分子病理生理机制及其转化医学研究的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产生了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体现多学科交叉的学术成果,参与国内外相关学术交流也非常活跃。因此,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生物活性小分子研究工作者的联系与交流,加强生物活性小分子学术研究的合作与创新,更好地推动我国生物活性小分子研究的发展与繁荣,南京医科大学季勇教授牵头联合多位本领域著名专家于2017年向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申请成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活性小分子专业委员会,于2018年获批正式成立,致力于进一步推动国内,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产生高水平突破成果,为推进健康中国作出重要的贡献。

 

 

 

二、历届专业委员会组成及主要学术活动

 

 

1. 历届专业委员会

 

 

第一届专业委员会(2018年~2022年)

主任委员:季勇 (南京医科大学)

副主任委员:杜军保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卜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朱依纯 (复旦大学),张志仁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秘书:陈宏山 (南京医科大学)

全国委员 (按姓氏拼音排序):初文峰,陈宏山,杜军保,单志新,耿彬,龚惠,黄峥嵘,姜长涛,金红芳,蒋宏峰,季勇,鞠振宇,李梢,彭军,卜军,曲爱娟,秦树存,齐永芬,唐婷婷,王凯平,王建勋,肖俊杰,杨力明,钟久昌,张伟丽,周永,朱依纯,朱依谆,张志仁

 

第二届专业委员会(2022年~2026年)

主任委员:季勇 (南京医科大学)

副主任委员:杜军保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卜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朱依纯 (复旦大学),张志仁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秘书:陈宏山 (南京医科大学)

全国委员 (按姓氏拼音排序):初文峰,陈宏山,杜军保,单志新,耿彬,龚惠,黄峥嵘,姜长涛,金红芳,蒋宏峰,季勇,鞠振宇,李梢,彭军,卜军,曲爱娟,秦树存,齐永芬,唐婷婷,王凯平,王建勋,肖俊杰,杨力明,钟久昌,张伟丽,周永,朱依纯,朱依谆,张志仁

 

 

 

2. 主要学术活动

 

 

1.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生物活性小分子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医科大学召开

 

      2019年5月6日,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生物活性小分子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医科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生物活性小分子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江苏省心脑血管药物重点实验室、基础医学院、江苏省心血管病分子干预重点实验室以及江苏省心血管病转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等多部门协办。大会邀请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长张幼怡教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副理事长陈琪教授、北京大学唐朝枢教授和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王长青教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长张幼怡教授为季勇教授颁发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生物活性小分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聘书,新当选首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季勇教授为4位副主任委员和25位委员颁发聘书。

 

 

 

生物活性小分子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与会委员及嘉宾合影

 

 

 

 

生物活性小分子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委员专家作精彩报告

 

 

 

三、生物活性小分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第一、二届主任委员:季勇

      季勇,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副校长。江苏省心脑血管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英国药理学报(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亚洲区副主编;中国病理生理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脂质与脂蛋白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常务理事。一直从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防治研究。先后主持科技部“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及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等。在Circulation, Circulation Research, Hepat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Proc Natl Acad Sci USA等杂志上发表多项重要成果。研究成果先后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及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