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学术会议
投稿系统

肿瘤专业委员会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大事记

 

 

 

一、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简介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创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982年在武汉召开第一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1987年在大连成立第一届肿瘤专业委员会领导机构,由上海医科大学程立教授任主任委员,大连医学院钱振超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原湖南医科大学)姚开泰教授,河南医科大学刘桂亭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万景华教授任副主任委员。肿瘤专业委员会历届主任委员有中南大学(原湖南医科大学)姚开泰院士,曹亚教授,浙江大学余应年教授,副主任委员会有第二军医大学卢建教授,上海复旦大学殷莲华教授。现任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寿成超教授,副主任委员为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曹亚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陈国强教授和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吴乔教授。

       肿瘤研究是活跃的国际学术前沿,已超越了病理生理学科的界线,成为基础与临床多学科的研究重点。肿瘤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坚持定期举办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曾多次与免疫学会,受体学会联合召开会议,为会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积极争取委员单位的支持,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厦门大学,安徽医科大学,郑州大学,浙江大学等大学,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十四届,促进了学科间的交流和沟通,进一步扩大学会的学术影响力。学会以举办学术会议为契机,邀请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做主题报告,关注肿瘤研究前沿发展动态,主题新颖,内容丰富。自2002年以来会议组织了“青年优秀学术论坛”和“优秀墙报评选”活动。学会活动更加丰富,学会工作的活力与凝聚力不断增强,吸引了众多青年病理生理学工作者。

       学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做好推荐和发展会员工作。目前肿瘤专业委员会会员人数为16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3人,占会员总数的37.5%。同时增补了一批委员单位和委员,成立了青年委员会。第七届肿瘤专业委员会由31位委员和25位青年委员组成。委员们来自全国14个省市,28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此外,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董子钢教授,香港大学的关新元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的陶谦教授为海外及港澳委员;现在委员平均年龄为54岁,青年委员平均年龄为36岁,女性委员共17位,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4位委员获得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6位委员入选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位青年委员获得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位青年委员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5位青年委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

       认真做好学会年检工作,根据总会的要求,按时上报年度审检所需的各项材料;积极参加总会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及学术会议,并定时向总会递交当年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计划;规范学会各项管理工作,制订了《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关于增补委员的规定(试行)》等管理性文件。

 

 

 

二、历届专业委员会组成及主要学术活动

 

 

1. 历届专业委员会

 

 

第一届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组成名单 (1987~1992)

主任委员:程立

副主任委员:钱振超,姚开泰,刘桂亭,万景华

委员:高进,姚立人,余应年,范维珂,陈万芳,赵明伦

秘书:孔宪寿

 

 

第二届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组成名单 (1992~1994)

挂靠单位:湖南医科大学

主任委员:姚开泰

 

 

第三届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组成名单 (1994~2000)

挂靠单位:浙江医科大学

主任委员:余应年

副主任委员:姚开泰,赵明伦

委员:余应年,姚开泰,赵明伦,程立,高进,钱振超,刘桂亭,范维珂,姚立人,陈万芳,孔宪寿,褚建新,胡国刚,王均衡,卢建

 

 

第四届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组成名单 (2000~2008)

挂靠单位:湖南医科大学

主任委员:姚开泰

 

 

第五届肿瘤专业委员会名单(2002~ 2008)

主任委员:曹亚

副主任委员:余应年,卢建,殷莲华

委员:王敏,施广霞,刘玉琴,林东昕,黄培春,寿成超,甘润良,辛彦

 

 

第六届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组成名单(2008~2014)

主任委员:曹亚

副主任委员:卢建,殷莲华,寿成超

委员:林东昕,甘润良,施广霞,黄培春,吴乔,刘玉琴

新增委员:陈国强,杨惠玲,庄诗美

 

第六届肿瘤专业委员会增补委员名单

委员:董子明,陶谦,孙仑泉,董子钢,刘强,康铁邦,郑多,蓝柯,李恩民,刘芝华,潘景轩,邵吉民,关新元,何志巍,宋鑫,卢忠心,陈丽文

 

 

第七届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名单(2014~2020)

主任委员:寿成超

副主任委员 :曹亚,陈国强,吴乔

常委:董子明,康铁邦,蓝柯,李恩民,林东昕,刘强,刘芝华,潘景轩,邵吉民,庄诗美,赵勇

委员:陈策实,董子钢,甘润良,关新元,郝崇华,何志巍,刘玉琴,施广霞,孙连坤,孙仑泉,陶谦,杨惠玲,杨义力,殷莲华,赵永祥,郑多。

增补委员:邓锡云 

 

第一届肿瘤专业青年委员会

主任委员:赵勇

副主任委员:陶永光,郑俊克

委员:陈航姿,丁劲,邝栋明,李沛,李雄,李力力,廖前进,刘静,刘康栋,卢莹,姜北海,熊炜,晏光荣

增补青年委员:陈勇彬,黄琳,罗湘建,张哲,郑慧,支秀玲,祖旭宇,赵传科

 

 

第八届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名单(2021~至今)

 

主任委员:林东昕

副主任委员 :刘芝华、刘颖斌、吴乔、邵吉民、曹亚

委员:邓锡云、冯海忠、邝栋明、刘云华、刘芝华、刘康栋、刘颖斌、庄诗美、关新元、孙仑泉、孙连坤、寿成超、杨明、苏静、李沛、吴乔、吴晨、何志巍、陈勇彬、陈航姿、陈策实、邵吉民、林东昕、郑多、郑俊克、赵永祥、赵勇、郝崇华、祖旭宇、郭剑平、凌志强、陶谦、黄琳、曹亚、康铁邦、董子钢、覃文新、曾希、曾妍、熊丽霞、缪小平、潘景轩、支秀玲;秘书:赵传科,张少森 

 

第二届肿瘤专业青年委员会

青年工作组组长:陈勇彬

青年工作组副组长:金浩杰、郑健

青年工作组:王艳、石峰、陈勇彬、金浩杰、周伟杰、郑小凤、郑健、赵传科、翁良、高玉婧、常江

 

 

 

2. 主要学术活动(附照片)

 

 

照片1.2002年10月30-31日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八届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免疫专业委员会会议(江南大学)

 

 

 

 

照片2.2004年10月30-31日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九届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免疫专业委员会会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照片3.2006年6月27-7月1日第十届肿瘤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北京)

 

 

 

 

照片4.2008年10月16-19日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十一届肿瘤、第十二届免疫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厦门大学)

 

 

 

 

照片5.2010年曹亚教授与韩启德先生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上的合影

 

 

 

 

照片6.2010年4月16-19日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受体、肿瘤和免疫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会议(安徽医科大学)

 

 

 

 

照片7.2012年6月14-17日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十三届肿瘤和第十四届免疫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郑州大学)

 

 

 

 

照片8.2014年11月2-4日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十四届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免疫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浙江大学)

 

 

 

 

照片9. 2016年8月3日-6日,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十六届免疫和第十五届肿瘤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会议(内蒙古医科大学)

 

 

 

 

照片10. 2018年11月15日-18日,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十六届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免疫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会议(宁波大学医学院)

 

 

三、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第一届主任委员:程立

       原名陈方瑞,男,1927年生,浙江省镇海县陈家村人,我国著名的病理生理学家。于1945 年参加新四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毕业后留本校生理学教研室。 程立教授一直从事病理生理学教学和白血病病毒病因学研究。历任上海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研究生院院务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及肿瘤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常务编委和顾问等职,主编《病理生理学进修教材》等 20 余部著作,发表论著 120 余篇。一生主要致力于白血病病毒病因学的研究,获得卫生部科研成果甲级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二等奖、三等奖等。曾获上海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和国务院特殊津贴。

 

 

 

第二、四届主任委员:姚开泰

       中科院院士,江苏昆山人,生于1931年4月11日,著名病理生理学家。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分配到山东大学医学院任教,1956年调至湖南医学院(后改名湖南医科大学)。1978年晋升副教授并担任湖南医科大学(现中南大学)肿瘤研究室副主任。1983年赴美留学,1984年回国晋升教授,先后担任中南大学肿瘤研究室主任、肿瘤研究所所长、卫生部癌变原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癌变与侵袭原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1997 -2014年,兼南方医科大学肿瘤所所长。姚开泰院士先后担任了湖南省科协副主席、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全国病理生理学会肿瘤、白血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抗癌协会理事长等职,并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同时担任多种学术杂志编委。

 

 

 

第三届主任委员:余应年

       (1932.5-)浙大医学院教授,博导。培养了硕士/博士25/24名。主研化学致癌分子机制。曾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1/15项,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70余篇,主参编《新编病理生理学》、《遗传毒理学》等教材专著13种。获国家、省部级和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5项及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和中国科协第一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曾任本学会及其肿瘤分会常务理事和主任委员、国际/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IEMS)理事/副理事长等。现任8个专业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专家。

 

 

 

第五、六届主任委员:曹亚

       女,中南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癌变与侵袭原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癌变原理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南大学分子影像学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病毒致瘤的分子机理,先后主持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课题30多项。获国家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6年、2009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0年),湖南省国际合作奖(2014年)等10余项科技奖励。在Nature Review Cancer, Oncogene,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Journal of Biology Chemistry, Cell Research等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已培养博士生39名、硕士生26名。任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 Molecular Carcinogenesis, PLos One,Molecular Medicine等国际期刊编委,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基础医学学科组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分子影像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被国务院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被国家人事部评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第七届主任委员:寿成超  

      寿成超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在中国医科大学本科毕业,1988年在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1990-1994年在美国Tufts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材工程百千层次及北京市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01年被评为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

       寿成超教授长期从事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及相关应用基础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863”、“973”计划、国家新药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二十余项研究课题。以第一或责任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包括如《Nature》、《中国科学》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近150篇,参编学术专著11部。曾获吴阶平医学研究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第三)、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第一)、二等奖(排第一)等。获中国及美国发明专利授权14项、国家1.1类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批件1个。
 

 

 

第七届副主任委员:陈国强

       陈国强  医学病理生理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陈国强教授于1988年和1996年毕业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分别获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自1996年起在上海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国家级人选;2005年担任细胞分化与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13年入选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国强教授长期致力于肿瘤尤其是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细胞命运决定和肿瘤微环境调控机制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在Cancer Cell,Nat Chem Biol,J Clin Invest, Nat Cell Biol, Blood,Leukemia等重要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他引7000余次。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何梁何利科学和技术进步奖等,并获得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第七届副主任委员:曹亚

      曹亚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5获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7年任肿瘤研究所副所长、2001年任湘雅医学院副院长、2009年任中南大学分子影像中心主任、2011年任教育部癌变与侵袭重点实验室主任,2014年任湖南省核酸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2017年任感染性疾病及肿瘤基因诊断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曾任第五、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学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现任癌变与侵袭原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分子肿瘤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湖南省生物医药战略咨询专家。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及863、CMB国际研究基金等30余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湖南省自然科学奖国际合作奖等多项奖励。在EB病毒致癌研究领域作为通讯作者发表SCI学术论文100余篇。

 

 

 

第七届副主任委员:吴乔

      吴乔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990年和1996年分别获厦门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其中1995-1996年在美国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工作。主要从事核受体蛋白作用机理和信号通路的研究,研究方向涉及肿瘤细胞命运和糖脂代谢调控。另外,还进行以核受体为靶标的小分子药物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近年来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主流刊物,如Nature Chemical Biology(4篇)、Molecular Cell(2篇)、Nature Communications、Gut、Cell Research、EMBO J、Cancer Research、EMBO Molecular Medicine 等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研究成果于2012年、2017年两度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重点项目、国际重大合作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973”子课题、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培育项目等课题二十多项。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40多名,其中包括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青年千人”,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