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学术会议
投稿系统

学会新闻

 

关注

 

关注

人物专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余卫平教授

发布时间:2025年5月12日 来源: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人物专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余卫平教授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余卫平教授,作为恢复高考后首批医学生,他走进课堂,从此扎根讲台与实验室,在教与研中不断探索与创新。他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地从事科研合作,参与发现关键自噬基因,归国后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助力学科发展。他始终坚信,病理生理是医学体系的核心纽带,而教书育人则是薪火相传的使命。让我们走近余教授,感受一位教育者的坚定与深情。

 

初心与启程:走上医学之路

     问:您是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考入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医学院)医疗专业的第一届学生之一,最初您为何选择投身医学之路?能否讲述一下您当年高考的心路历程?

 

     答:我们填报高考志愿时,仅给3个选择,作为男生还是比较喜欢理科。当时受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事迹的影响、同时也接受长辈们的建议,自己选填了两所大学的数学专业与我们医学院的医疗专业(即现今的临床医学专业),结果显而易见。从17岁跨入医学院校门作为起点,自己便“投身”医学,走过了“当医学生-做医生-教医学生”之路,也有了“临床-教学-科研”的经历。在此,谨向所有曾经给予过自己关怀与帮助的离世与在世的老师、领导、同事、同学和其他亲朋好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与谢意!

 

1977年高考准考证

 

     相信每个参加过高考的人都会有自己终身难忘的经历。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给全国广大青年提供了公平竞争上大学的机会。这年下半年自己高中毕业之际,作为班干已带头表态“下放农村”锻炼,但因未达到规定的年龄而没有被批准。随后就传来了可以参加高考的消息,所在城市教育局与中学母校都极其重视,为我们广大考生们举办各类辅导班,积极为大家助考。自已找来了从小学到中学与各门高考科目相关的教材、亲朋好友们也为自己搜集了过去高考的资料。有了这些宝贵的“知识食粮”,自己便开始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复习与学习,并经常与同伴们讨论、交流解题方法与经验。最后作为应届高中毕业生与九届往届生(当初高考制度暂停了整整10年)一起争取极为有限与宝贵的“大学门票”,经过初试、体检、复试、政审“四道关”,自己有幸能继续读书深造,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年龄的同学们在医学院同窗学习,他们都有着优秀的品质,为自己树立了学习榜样。借此也再次感谢我的高中数学老师张希麟先生(南京大学高才生、之后担任中学母校校长)亲自将医学院录取通知书送到我的家中。

 

     问:您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现海军军医大学)取得了医学硕士学位,又在中国药科大学取得了理学博士学位,这样的学术路径如何影响了您后来的研究方向和学术定位?

 

     答:无疑这些层次的深造、学习过程对于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提高自己的科研思维与动手能力极有帮助,必然会为后期自己选定感兴趣的科研方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78年5月南京玄武湖留影

1989年6月二军大硕士论文答辩现场照

 

科研与专业:探索与融合的实践者

     问:您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萨斯卡通大学开展研修与博士后研究。在海外的科研经历,对您个人的学术视野和研究理念有哪些深刻影响?

 

     答:1996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开展公开选拔出国留学人员,凡是符合条件的个人均可直接在指定地点报名。最终我们医学院生物老师李明发(受资助留学德国,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影像科医师陈峰(受资助留学英国,现任浙江大学教授)与本人(受资助留学美国)共3人“入榜”,与全国其他中榜者的名单一起在人民日报、扬子晚报(转载)公布。1997年自己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这样的海外科研经历让自已有宝贵的机会接触到世界著名的大学、著名的实验室与著名的科学家,并能亲历亲为、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活动中,也深刻体会到做研究需要脚踏实地、更需要兴趣与支撑条件。

 

1997年年底余卫平教授(右)与

滕皋军院士(左)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合影

 

     问: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在教学和科研中,您是如何理解这一学科在医学体系中的独特价值的?

 

     答:没错,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体系中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核心纽带,贯穿于疾病原因和机制解析、临床思维培养与科研转化等层面。从医学教育方面来讲,能引导医学生在掌握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及代谢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逐步转向对患病机体的认识。这门课涉及医学中的“数、理、化”,传授如何做好疾病“防、诊、治”的道理,是当医生的必修课。正因为这样,对教材与师资的要求很高。以往医学院会将临床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中成绩最好的医学生留校充实病理生理教师队伍,比如我的前同事、负责教研室工作的搭档王基平教授是我院78级留校校友,是当年全国病理生理学知识竞赛的“状元”;同样,79级陈晓梅校友、80级杨文波校友、82级何小兵校友都是医学院所在年级的学习“尖子”,毕业时皆留校任教病理生理学。我本人是当了4年(1982年12月-1986年8月)内科医师后,作为医学院培养的第一位病理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的。我认为让经过医学院系统培养、具有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特别是有临床经验的优秀教师讲授病理生理学,对于培养更多的优秀医师将会在临床医疗方面呈现“放大”效应: 试想一位知名医生一生能够救治的病人总是有限的,但若能“桃李满天下”,培养出的优秀医师们定能让无数的病人受益。

 

     问:您参与或主持了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回顾这些科研经历,哪一个课题对您而言最具挑战或最有成就感?

 

     答:2004年3月自己受邀赴加拿大萨斯卡契温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次月在美国科学院院士Beth Levine教授的推荐下,申请获得了加拿大SHRF基金资助。在该科研经费支撑下,自已顺利完成了博士后工作,并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讯作者的论文,辛勤的付出终于换来了成就感。

 

Beth Levine教授来函

 

     问:病理生理学作为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学科,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您认为该领域在未来还会呈现出哪些新的研究方向或交叉趋势?

 

     答: 以往病理生理学科研优势体现在通过动物模型来研究人类疾病。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动物友好与动物保护的理念下,这种医学研究手段将会逐步被取代。精准医学终将凸显其价值,如多组学数据的整合、类器官与人工智能模型的应用、可穿戴设备实时生理指标监测等都会开拓病理生理学新的研究领域,推动医学从“治已病”向“防未病”的范式转变。

 

教书与育人:传承中的责任

     问:您长期指导硕士生与博士生,在教学过程中,最希望学生在科研训练中掌握哪些核心能力?

 

     答:讲到这一方面,值得提及一段反映我们医学院与自己所在学科发展的历史。我在医学院攻读医学硕士学位时,许多学科尚没有学位授予权。因此,自己硕士生毕业时,我的导师俞家圣教授(已故,与其夫人都将遗体捐献给了医学院)建议自己申请在第二军医大学(现海军军医大学)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及授予相应学位;此后,师妹何小兵博士(现定居瑞典)、李跃华博士(南京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系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病理生理学会原秘书长)都是在苏州医学院(现苏州大学医学院)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医学硕士学位。2000年4月并校后我们医学院各学科都上了新台阶,先后有了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自己也开始有机会指导硕士生与博士生。我与他们亦师亦友,并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新事物。当然,我觉得大家都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做人做事应“靠谱”、讲诚信;第二,兴趣是做科研的动力,要有科研兴趣;第三,好奇心与敏锐眼光有助于提出科学问题、让科研具有创新性;此外,要会管理时间、会查阅文献、有批判性思维、掌握并善于应用各种研究手段、具有团队意识并能搞好组员之间的合作、能做好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能独立撰写学术论文、要有良好的心态与抗压能力等等,我认为以上都是科研训练中大家应该具备的个人素质与核心能力。

 

左图:2023年大会致辞照片

右图:2025年3月参加教学活动合影(右3)

 

     问:如今的医学生面临学习压力大、就业形势复杂等多重挑战,作为过来人,您会给予他们怎样的建议或鼓励?

 

     答:学习压力大应该一直是国内外所有医学生的共同感受,大家需要想方设法去适应与减压。以我个人当医学生时的做法来说,首先要让自己对医学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减压“良方”,而做到这点也并非很难,比如不妨联系发生在自已身上与体内的生命现象作为“揭秘”起点,弄清楚相关原理与机制。其次,应加强自律性、形成良好的作息规律,课堂之外要安排好自修与锻炼时间,做到劳逸结合。坚持每天定时跑步是很好的锻炼方式,能提高我们的耐受力与意志力。此外,可适当阅读美文佳作、加强个人修养。鉴于大家都经历过高考、都是“久经沙场”的佼佼者,我认为只要脚踏实地、刻苦勤奋、专心致志、善于总结经验与摸索方法,就一定能够克服学习压力大的困难。

 

     自己大学毕业时是按计划分配工作的,几乎感受不到就业压力。因此,对于现今医学生面临就业形势挑战的问题,我的看法是认真做好毕业后的个人规划,应做到先“生存”、后“生活”,也应始终牢记“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生活没有熬不过的难”。

 

结  语

     从医学生到教育者,余卫平教授始终扎根讲台与实验室,在教书育人中传承医道精神,在科研探索中拓展学科边界。他坚信医学教育不仅关乎知识传授,更关乎价值塑造与精神延续。在他的言传身教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医学教育工作者的深沉担当。